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中国青年网、新民网(2015-10-19):福建第九次鼓岭科学会议聚集探讨突破国际体外诊断产业壁垒<hr>发布日期: 2015-10-20 作者: 本站编辑 阅读: <hr> 人民网福州10月19日电(谢曦)由福建省科技厅主办、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承办的第九次“鼓岭科学会议” 17日在福州召开。此次会议以“适配体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为主题。会议邀请国内化学、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IVD企业代表,围绕我国适配体技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现状和产业化发展途径开展专题研讨,并为福建省适配体技术研究向生物医学领域的成功转化提出指导性建议。
会上成立了“福建省适配体技术发展合作联盟”,力促福建加快适配体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进展,推动适配体技术向体外诊断产业的快速转化,全面提升福建体外诊断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出席此次会议的多名专家分别作了主题演讲。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教授祖幼立、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方晓红、南京大学教授鞠熀先、湖南大学教授叶茂、厦门大学教授杨朝勇、华侨大学教授林俊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教授兰小鹏等省内外从事适配体技术研究并获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专家分别作了关于“核酸适体临床应用”、“核酸适体基础研究进展”、“核酸适体在活体分析中的应用”、“核酸适体筛选肿瘤标志物”、“核酸适体的筛选新方法”、“适体的制备和应用”、“适配体IVD产业化的思考”的主题报告。
“适配体可以取代抗体,也可以和抗体竞争,优越性在于比抗体好。”祖幼立分析适配体技术在癌症诊断上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他说,适配体技术在某些应用上和蛋白抗体相比有它的优势,比如它可以做临床诊断,而抗体是做不到的。
兰小鹏认为适配体技术要实现产业化前提是要实现自动化和流水化。他表示,适配体技术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涉及范围广,需要全面开发,但是,其技术缺陷却严重制约了其产业化的进程。“要尽早开展学科合作,让临床医学、化学、生命科学进行交叉融合,而检验医学则起到纽带作用。”
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杜民在致辞中指出,希望通过此次会议高端智力集聚,碰撞火花,启迪智慧,借梯登高,进一步加速福建省在适配体技术学科研究与应用转化方面的科技创新水平。
适配体技术是一项领先的基于分子识别的生物技术。大量研究成果表明,适配体技术在体外诊断、分子影像、药物研发、靶向治疗等方面展现出巨大应用潜能和市场。自2004年首个适配体药物-哌加他尼钠上市,多种治疗恶性肿瘤的适配体药物已进入临床前阶段。 利用适配体替代抗体开发IVD(体外诊断)产品有利于突破国际IVD产业的技术壁垒,缩小国内IVD企业与国际IVD垄断企业的差距,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创新空间。
福建省在国内较早开展适配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在福州总医院、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科研院所形成了多支科研攻关队伍。早在2003年,福州总医院就获得福建省自然基金支持,开展适配体技术研究。
福建省的适配体技术研究的起点较高,曾获得国家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重点资助,研究成果在《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当前,面对我国精准医疗发展的巨大商机以及体外诊断行业的快速崛起,整合省内适配体技术研究团队,促进化学、临床医学、IVD企业等学科和产业形成合力,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适配体技术研究水平,实现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快速转化、带动和提升福建省体外诊断产业的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hr>原文地址:https://news.fzu.edu.cn/info/1014/1568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