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16-6-23):创新驱动激发海洋产业潜能<hr>发布日期: 2016-06-24 作者: 本站编辑 阅读: <hr>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共促成607个项目对接,总投资640多亿元,本届6·18促成项目对接168个,总投资达237.58亿元。
今年在6·18现场签约的17个项目具有以下几大特点:——技术含量较高。17个签约项目中有11个涉及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内容,这些项目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些技术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并可填补我国的产业空白。例如,厦门大学在国内率先攻克了被誉为最有希望替代抗生素的天然药物——抗菌肽的相关制备技术,研制出的大黄鱼抗菌肽基因工程产品已获得我国首个经农业部批准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成果在福建省华龙饲料有限公司转化。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年生产添加抗菌肽的水产饵料3万吨,年产值达2.5亿元,净利润可达3000万元。
——投资规模较大。17个项目总投资10.96亿元,各项目的投资额均超过1000万元,超过5000万元的项目有6个,投资额超过2亿元项目有3个。其中,省海洋预报台与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合作,在平潭大屿海岛建设生态保护监测示范基地,项目计划投入2.7亿元。
——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性强。福州大学与福建东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合作,针对海洋胶原蛋白资源全产业链的关键工程化技术进行攻关,形成从传统的胶原蛋白原料到生物制品类的胶原蛋白保健品、化妆品,再到高端的生物医药类的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创伤敷料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示范带动性强。平潭大屿海岛生态保护监测示范基地的建成,有望为我省乃至全国无居民海岛的生态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可复制的模板。
——项目落地条件比较成熟。这些对接项目大多已有较好的前期基础,2-3年内即可见效益。例如,由福州大学作技术支撑、福建东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敷料”项目,已完成检验工作,临床试验加紧推进中,年生产100万片敷料的生产线已基本建成,研制的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创伤敷料及胶原蛋白护肤品、伤口修复软膏/保护膜等产品有望2018年底前上市销售,年产值预计可超1亿元。
(许嫣妮 卢林丹)
<hr>原文地址:https://news.fzu.edu.cn/info/1014/1515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