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2015-12-3):四十而习,与时间赛跑
海西晨报(2015-12-3):四十而习,与时间赛跑<hr>发布日期:2015-12-04 作者: 本站编辑 阅读: <hr>人物名片:马心伯 笔名马夫,1940年生于福建安溪,1961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科,后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原福建工艺美术学校)任教,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首届理事,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晨报记者 叶子申)由厦门市思明区政协、厦门市美协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张晓寒美术研究会主办的多维穿行———马心伯艺术作品展,于11月22日至12月11日在厦门中山公园晓春艺苑举办。本次展览展出厦门知名雕塑家、被誉为是厦门雕塑界“泰斗级”人物的马心伯的雕塑和绘画作品近40件。展览期间,马心伯接受了晨报记者的专访。
想学画却误入雕塑专业
马心伯儿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除了在纸上画,他也喜欢在家乡河滩上,捡起树枝作画。初中时,听老师讲起安溪早些时候有人到厦门美术专科学校念书,他便与同学约好,初中毕业后一起报考。但因学习成绩优异,校方将他保送到安溪一中高中部。
一次他生病在家休假,听说厦门鹭潮美术学校招考,激动得什么行李都没带,一路步行、搭车、坐小船,直奔厦门鼓浪屿上的鹭潮美术学校。
凭借着扎实的理论与艺术功底,马心伯顺利争取到当年正式录取的五个名额之一。不过,命运却在此时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当时学校的雕塑专业刚成立,想调一些绘画班的学生过去,马心伯被转到了雕塑班。
1961年,马心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安排留校任教,成了一名雕塑专业的老师。
基本形加减法助他创作
马心伯崇尚一句话,叫“四十而习”。“四十岁前,因时代的不可抗力,我浪费了太多时间;现在,我要和时间赛跑,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
40岁那年,马心伯远赴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郑可教授工作室进修,成为工作室最年长的学生。
受郑可影响,马心伯探索出了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基本形加减法。厦门知名画家、张晓寒研究会会长林良丰说:“马老师的‘加减法’,首先强调雕塑作品的基本形,再根据立意,删减或增加艺术创作,从而完善雕塑作品的雄浑、内敛等必备因素和感染力。”
得益于这套价值体系,他创作了《提水女》《海韵》《顶天立地》等作品,简约的形式迸发出巨大的艺术魔力。
坚持艺术个性
不为利益所动
在艺术创作上,马心伯视自己为一位探索者,他从“道法自然”中感悟造型艺术的规律,表达自己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切和思考。
1984年,马心伯创作了雕塑作品《开心》。在这件作品中,一个顽皮的孩子躲在硕大的拖拉机轮胎里,跟母亲玩耍,借以歌颂当年的农业机械化进程。这件作品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是当时福建省入选的两件雕塑作品之一。
在创作中,马心伯勇于追求,跟随时代;在生活中,他又生性恬淡。“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钱财,更高的境界是精神财富。”马心伯说,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艺术个性,不为钱财和利益所动。他觉得这样才对得起自己。
网址:http://www.xmnn.cn/dzbk/xmsb/epaper/html/2015-12/03/content_649013.htm
<hr>原文地址:https://news.fzu.edu.cn/info/1014/15573.ht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