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7-25):促进我省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发展 ...
福建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7-25):促进我省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发展<hr>发布日期:2016-07-26 作者: 本站编辑 阅读: <hr>当前,防治大气污染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气污染治理被提上议程。2013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也相继出台了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规划和政策,提高了治霾力度,也为雾霾治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商机。未来几年我国将形成8万亿元至10万亿元的环境保护市场规模,大气污染治理将占据较大份额。“十三五”规划建议以及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了改善环境、治理雾霾的问题,未来几年大气污染治理将在利好的政策环境下获得快速发展的机遇。福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在工业气体除尘、脱硫、脱硝方面,以龙岩为核心区域,形成了集设计、生产、销售、安装、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群,一些产品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其中,龙净环保公司为全球最大的大气环保装备研发制造商,产销量连续8年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2015年年销售额近60亿元,产品遍销全国各地,并出口欧洲、亚洲、南美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龙净环保公司外,在龙岩市聚集了五环环保设备公司、龙湖环保科技公司等30多家大气治理企业,以及一批配套的材料、设备、机械等企业。龙岩市还设立了“龙岩空气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空气污染治理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在厦门,三维丝环保公司是国内知名的气体除尘过滤材料企业,其产品在国内占很高的市场份额,在火电行业,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稳居全国第一,是大气污染防治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参与制定数十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福建朝日环保科技公司拥有的汽车尾气净化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福建在当前雾霾背景下具备了抢占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发展市场的先决条件。
但是,福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尚未形成,技术水平落后,高端人才不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品牌效应不强,产业商业运营模式选择不当,运营方式不够灵活,政府相关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等。本人带领课题组对福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进行了8个月的调研,针对雾霾背景下我省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发展机遇提出以下意见。
建设产业集聚区,完善大气污染防治产业链。首先,采取“园区化—链式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以龙岩、厦门为重点区域,以龙净环保公司、厦门三维丝环保公司为龙头,将大气污染防治产品生产型企业向园区聚集,通过项目和技术联合的形式,建立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激励企业联合研发,降低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按照“抓龙头,铸链条”的要求,填平和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以龙岩市骨干企业为核心,做强大气污染防治的中游环节,包括大气除尘、脱硫、脱销、脱氮、空气净化的工程设备和产品服务。其次,发展上游的除尘滤料、滤毡、电控器件等产品,以及下游的工程安装和售后服务等,重点支持厦门三维丝环保公司的高性能高温除尘滤料生产,提高高温滤料的市场占有率。由此形成从企业微观层面到园区宏观层面的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向园区及周边进一步聚集,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实现集群区产业间技术、信息、知识、人才的互动合作,形成福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网络,提升福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区域知名度和优势。
加强技术创新与高端人才培养。大气污染治防治产业应强化创新意识,努力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未来几年我国在减排治霾方面的标准将不断具体化和严格化,相应设备的技术水平也需要不断革新以适应新的变化。我省应积极推进产业技术的创新升级,增加科研经费,增大对关键技术、成套装备攻关力度。以龙净环保公司现有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技术创新平台为基础,联合骨干企业、研究单位(中心)以及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单位,组建福建省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创新中心。以此为契机促进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高校等机构合作,建立产业联盟以及政产学研联盟,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一批具有科技创新、高效实干的高端行业人才。
创新环保金融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我省除龙净环保公司和三维丝环保公司两家企业外,其他还没有在境内上市的大气污染防治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问题。政府应通过贴息、政策担保、风险补偿、奖励资助等方式,引导各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环保金融产品,针对大气污染防治企业大多无足够资产抵押的问题,发展综合授信担保、合同抵押等金融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扶持中小企业,设立福建省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奖励,为中小企业及全省重大环保专项提供融资担保,扶持环保企业孵化等。引导、支持成长性好的企业借助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以及海外并购等,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
开拓海内外市场,打造“清新福建”品牌形象。我省大气污染防治企业80%以上的市场在省外,当前应依靠“一带一路”建设契机,通过省贸促会渠道以及“6·18”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作用,推动我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参与省外大型项目招投标,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宣传我省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打造“清新福建”品牌形象,推进“福建标准”品牌战略,为产业融资和“走出去”服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引入灵活的项目运营方式,推进产业发展模式转变。我省大气污染防治企业多数是为发电、钢铁、燃煤锅炉等配套的,以设备、安装、工程、运行服务为主营业务,应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引入更加灵活的项目运营方式,推进BOT(建设—经营—移交)、BOO(建设—拥有—经营)、TOT (转让—经营—转让)、PPP(公私合作关系)等新型发展模式,引导资金供给者进入项目形成第三方,为项目提供部分或全部资金,相关主体待项目结束后或项目期间将收益返还第三方或与第三方分享,从而提高产链环节上的附加值和企业的获利潜力。
组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联盟,完善行业管理机制。建议组建福建省大气污染防治产业联盟,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赋予行业管理、政策研究制定、协调相关部门等职能,强化产业发展相关的平台建设,提高产业服务能力,培养和储备行业管理人员,为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基础支撑。与此同时,完善我省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行业管理机制,优化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加强企业的标准化生产与运营,并推进多方合作的实现。
(作者为福州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博导)
福建日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6-07/25/content_947211.htm?div=-1
<hr>原文地址:https://news.fzu.edu.cn/info/1014/15076.ht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