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人民网(2017-09-11):“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 ...
中国青年报、人民网(2017-09-11):“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hr>发布日期:2017-09-11 作者: 本站编辑 阅读: <hr>在唐圈村,村民们亲切地称小院为“爱心小院”。“爱心小院”里的“孩子王”叫李文军,是个普普通通的回族青年。李文军7岁时随家人从宁夏南部山区农村迁往中宁县。前些年,他常去外地打工。自2011年以来,李文军再也没有离开过唐圈村,“爱心小院”和村里的留守儿童成为他生活的全部。
由于生活所迫,李文军小学没有读完就辍学回家,十几岁时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种地、打工,干各种苦力活儿。成家后,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曾多年下煤矿做矿工。3个孩子渐渐长大,李文军自己再难,也都将孩子送进学校读书。“孩子是我的希望,希望下一辈好一些。”他说。
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妻子看着3个孩子,每年冬天,李文军才能歇工回家。“二女儿成绩不好,又不愿和人交流,我很着急。”2011年冬天,从石嘴山煤矿打工回家,李文军发现在家上学的二女儿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加上自卑不愿和人交流,状态很差。“娃娃学习不好,我放心不下。”那个寒假,李文军出钱请了一名邻村的研究生给孩子补课,这在唐圈村是“头一回”。以前,唐圈村很少有家长给孩子请家教。
“李文军请老师给娃娃补课了!”唐圈村是移民村,留守儿童比较多。听说有研究生来上课,村里很多留守儿童也想听课。“既然同样花一份钱,就让大家都来,我们只是提供场地。”李文军开门欢迎孩子们,为此他腾出了一大间房子,用来让孩子们学习。前来补课的孩子很多是留守儿童,家里无人照顾,每次吃饭时,李文军夫妇都准备好饭菜,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吃。
在大战场中学读书的回族姑娘杨兴花,家里老人不识字,哥哥姐姐都成家或在外打工,在家没人辅导功课。3年前,她跟小伙伴们一起来到“爱心小院”,“一下学习有了劲头”。在小院,做作业、温习功课有人辅导,课余又有同伴一起玩耍,生活丰富了很多,杨兴花有了精气神,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半年后学习成绩在班里提升了10多名。
办起辅导班后,李文军家的小院就成了村里留守儿童的乐园。平时一放学,家长不在家的孩子就会来到“爱心小院”,大家一起做作业、玩耍,直到天黑才回家。周末一大早,孩子们会不约而同来到李文军家,高年级的辅导低年级的,课余大伙儿一起嬉闹玩耍。李文军还从各处搜集一些学习资料,供孩子们学习使用。
这些年来,在唐圈村,来“爱心小院”的孩子越来越多,今年暑假,有60多名孩子在“爱心小院”学习,一些残疾儿童也来玩耍。由于要给孩子们准备伙食,李文军一家也一天比一天忙碌。
“让娃们吃一口,我心里更踏实。”在“爱心小院”,李文军和妻子马哈麦每天都给孩子们提供免费的午餐。这些年来,小院的伙食费用都是李文军自己承担,后来有爱心人士关注到“爱心小院”,提供了一些资助,即便如此,随着前来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李文军承担的伙食费用也在不断增加。
2011年以来,“爱心小院”的各种花销大多靠李文军种植几亩枸杞来维持。李文军说,正常年份,自己一年的收入为4万元左右,“爱心小院”的开支差不多得两万元。
近年来,李文军办“爱心小院”的事迹得到了社会关注,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唐圈村,主动承担起小院里留守儿童的功课辅导,每年寒暑假,从各大高校前来开展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支教团常驻在小院里,整个假期都给孩子们辅导作业、补习功课。李文军再也不用为聘请老师的费用发愁。
来到“爱心小院”的留守儿童在不断增加,由于个人经济力量有限,一段时间里,“爱心小院”面临关门的窘境。值得庆幸的是,李文军的困难得到了团中宁县委、中卫爱心志愿者协会、中宁县义工协会等一批又一批爱心组织和人士的关注,他们为小院捐书捐物献爱心,更有不少爱心人士到小院做义工,爱心接力不断传递。
自2014年以来,在团中宁县委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都有西部计划志愿者被派驻“爱心小院”。每到周末,志愿者们就从县城骑车来到唐圈村,为“爱心小院”的孩子们辅导功课,开设音乐、美术等课程。近年来,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的支教大学生也在假期来到“爱心小院”,为孩子们辅导文化课。每次有支教教师来,李文军都会忙前忙后,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全文见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911/c1053-29526687.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