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17-12-21):产业学院:搭起高校连结产业的平台
福建日报(2017-12-21):产业学院:搭起高校连结产业的平台<hr>发布日期:2017-12-21 作者: 本站编辑 阅读: <hr>近年来,我省本科高校全面开展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型发展中,与企业、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境外机构等合作,挂牌成立了40多个产业学院,开展不同模式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力推进了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日前,福建省教育厅发布通知,经确定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龙岩学院专用机械装备学院、武夷学院圣农食品学院、三明学院-中兴通讯ICT学院为2017年“示范性产业学院”,并要求各示范性产业学院要注重内涵建设,搭建起校企、校行、校政、校地、闽台等多形式联合育人平台,努力打造应用型办学品牌,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和帮助更多的企业、高校开展产业学院改革试点。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负责人指出,产业学院重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应盲目追求数量发展。高校要立足育人本位,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目标,以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可持续为基本准则,把服务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师资队伍提升、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学生成长和创新创业作为产业学院建设的根本任务,按需建设,量力发展。
本报今天刊出5所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的建设经验,以期推动我省高校产业学院改革向纵深推进。
促进高校产业学院持续健康发展
陈国龙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福建产业链、创新链发展需求,聚焦产教融合模式,近年来我省高校和行业企业大胆创新、主动作为,组建了 40多个不同模式的产业学院,其中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等5个产业学院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示范性产业学院”。综观我省高校产业学院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校企合作共建模式。通过校企建立紧密型战略联盟、校内外教学资源充分融合、培养过程全程引入企业参与三个途径,形成“企业支持专业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相互支撑、互为循环的共建模式,按需培养企业人才。通过建立董(理)事会治理结构,企业成为产业学院办学不可或缺的主体,深度参与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环节,大量企业资源支撑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
二是校地合作共建模式。高校与地方政府开展战略合作,以地方政府和当地行企业需求为动力,在产业集聚区或创新资源核心区设立办学园区,提供办学条件,对高水平大学二级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体性移植,实现产学研创相结合。办学强调“近地性”,依靠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和行业企业资源,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创新创业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
三是校行合作共建模式。高校通过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紧密对接产业链或行业内主要成员企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校外实践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培养行业人才;合作主体更加多元化,可覆盖至同类型高校、专业(群)、行业联盟、成员企业;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打通成果转移、应用、扩散途径,开展服务创新活动,打造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系列平台。
四是闽台合作共建模式。发挥闽台高等教育合作的特有优势,在已有合作办学基础上,加大台湾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和台资企业办学资源引进力度,形成产业学院“4+0”人才培养模式,不占用母体学校资源,实现相对独立办学,引入台湾高校应用型办学的先进理念和专业、课程、师资等资源,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产业学院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稳方能致远,高校在探索与实践中,要找准发展新坐标,精准谋划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作者为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
2007年6月6日,由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州大学联合办学成立的“福州大学紫金学院”挂牌仪式
2007年6月,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紫金矿业学院,采取“一校两区”“3+1”“五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承担教学任务、协同监控教学质量、协同开展科技创新,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并在企业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紫金模式”产教融合品牌。办学10年,共培养本科生859名,硕士研究生33名,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8%,升研率达20%以上。
1.构建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校企双方联合组成学院理事会,对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办学经费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和监督协调。建立企业“工程型”教师的遴选、聘任与滚动退出机制,聘任83名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为福州大学“工程型”教师。
2.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2007年起开展“3+1”培养模式,资源勘查工程、采矿工程与矿物加工工程3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精心制定了“卓越计划”实施方案,开设第六学期以企业“工程型”教师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将行业企业知识和文化引入课堂;以行业企业课题为导向,开展第八学期“双导师制”的企业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2017年,《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地矿人才创新与实践》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3.精心打造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示范性基地。2010年上杭实践教育基地正式投入使用,获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为全国唯一的高级矿业人才培养教育基地,成为地矿行业地质、采矿、选矿的综合性实践教育平台。
4.坚持国际化办学。2015年起采用学习产出(OBE)教育理念,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修订完善以OBE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增设了“地矿+”创新创业模块课程,2016年采矿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签订了《员工、学生交换协议》,采矿工程专业采用了“2+2.5”联合培养模式;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合办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采用了“2+2.5”和“3+1+X”联合培养模式。
福建日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7-12/21/content_1076584.htm?div=-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