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3-3-17 12:57:50

中国教育报(2018-01-03):“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战状态

中国教育报(2018-01-03):“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战状态<hr>发布日期:2018-01-03                            作者: 本站编辑                            阅读: <hr>鲇鱼效应,激发高等教育办学活力
2017年9月21日,一个载入中国高等教育史册的日子。翘首以盼的“双一流”名单,在这天早晨悄然出现在教育部网站上。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记者发现,高校并没有过多地患得患失。究其原因,这里有制度设计的智慧。
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这是政策给高校吃的一颗定心丸。“每5年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这样的表述让高校不再为“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闹心。“建设期末,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这样的设计则让高校有了切切实实的紧迫感。“5年的时间,不抓紧干很快就过去了。”一位高校负责人在学校内部会议上坦率地说。
不组织高校申报、无须主管部门推荐,这样的组织方式,降低了高校为评审本身投入的成本。在参与评审的第二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看来,这种做法“不折腾高校”。不少高校也在采访中表示,这种做法杜绝了不正常的人情往来,不干扰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有利于学校把精力和重心放到自身内涵建设上来。
“专家委员会不对具体高校或学科进行评审,而是根据国家战略、水平标准、特殊需求等原则,论证确定认定标准,再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认定标准对所有高校一视同仁,不区分中央高校、地方高校”,“不与各类头衔的人才数量、各类基地平台条件等挂钩”。制度设计最大程度保证遴选的公平公正、开放竞争,使高校数人头、拼硬件、铺摊子等恶性竞争、短期行为不攻自破。
让高校不再纠结的,还有“双一流”政策中提到的,“省级政府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统筹推动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在此番高等教育发展计划中,地方表现积极。例如,福建省“双一流”建设的支持范围,大大超过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涉及全省13所高校,计划建设46个高峰学科(群)、65个高原学科(群)。
这种积极,不单纯是为了在国家计划中争得一席之地。正如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葛道凯所说:“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江苏实施创新驱动的需要,是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需要。”
这正是决策者所期待的鲇鱼效应。“双一流”名单的发布,不仅搅动了高等教育生态,同时也激发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办学活力。




全文见中国教育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1/03/content_492270.htm?div=-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教育报(2018-01-03):“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