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3-3-17 12:57:31

厦门日报(2018-05-06):厦门本土画家郑景贤:笔下风景如茶如酒如诗 ...

厦门日报(2018-05-06):厦门本土画家郑景贤:笔下风景如茶如酒如诗<hr>发布日期:2018-05-06                            作者: 文/图本报记者陈冬                            阅读: <hr>
作品《墨荷》
  文/图 本报记者 陈冬
  也许,有人会觉得“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这个标准似乎有点低,但真正做得到、做得好的又有几个人呢?今年74岁的郑景贤,在绘画的道路上坚持了60多年,一直笔耕不辍,淡泊名利,如今,他已是当代花鸟画坛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
  正在收藏家画轩展出的“似锦”,是郑景贤从艺多年来举办的为数不多的个人画展之一。此次展出的作品,有写意也有重彩,大都是近年来新创作的。细细品赏,每一幅画中总有一股生机萦绕其间,充满了新的意象,不落窠臼而又赏心悦目,这种独有的“味道”,如茶如酒亦如诗。
  结缘花鸟画 齐白石是“引路人”
  兴趣和天分,注定让郑景贤这辈子与花鸟画结缘。在他小时候,家后院种满了花草,夏有鸟语,秋有虫鸣,让他从小就对花鸟产生了别样的感情。他还有一位“引路人”——国画大师齐白石。
  “小时候家里用的拼盘上,描绘有齐白石的花鸟图案,这让我痴迷不已。”郑景贤说,白石老人笔下的花鸟草虫,活灵活现,让他日睹夜思。直到现在,齐白石“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的创作理念,依然深深地影响着郑景贤。
  1959年,郑景贤考入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主攻国画,其他与绘画有关的专业,好学的他也一一尝试。1963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德化从事陶瓷纹样设计工作。
  转机出现在1978年,郑景贤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全国花鸟画师资研修班学习,在久负盛名的艺术殿堂里锻造,先后得到李苦禅、田世光、俞致贞、孙其峰、康师尧、苏葆桢、石延龄这些顶级美术大师的悉心指点,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20世纪的中国花鸟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大师迭出,后人往往望而却步,但郑景贤不离不弃,坚持走传统创新之路,“如果停留在前人已有的程式和风格上,将无法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开创独特画风,从此在中国画坛上崭露头角。
  色墨交融 取材闽南大胆用色
  白鹭、三角梅,是郑景贤作品里最常出现的厦门元素,色墨交融中让人感受到厦门的美。郑景贤的老朋友、国画家王新伦说,在他的作品里,没有那些似曾相识的传统花鸟画图式。他的取材创作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在他心中,闽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血浓于水的深情。正是大自然万千绚丽的差异,造就了他独到的艺术风格。
  郑景贤主张从感受自然、发现题材中实现心灵与自然的沟通与碰撞。他说,对自然的感悟越多,便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创作的欲望和灵感。在不断深入生活,体察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寻找和探索绘画表现的语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绘画技巧、形式和手段。
  如何去表现闽南地区四季常青、花木繁茂、藤树相缠、郁郁葱葱的繁荣景象?多年来,郑景贤坚持每天十来个小时的绘画与读书,不停地反复探索,将山水的画法介入其中,增加色彩厚度和层次感、空间感,在大黑大白、大绿大白、大红大白中强调色彩对比,再用“墨”统领画面,既写实,又保持着写意画的特点,更显示出清新的气息。
  “科班”出身的郑景贤,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大展,并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他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积淀了丰厚的绘画理论修养,先后有10多部美术专著面世。最近,他的作品又被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高等艺校教材范本》。画家的作品作为教学范本培养年轻一代的新秀,意义非同寻常。


  【名片】
  郑景贤,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中国花鸟画研究会会长,福建省政协画室画家,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杂志编委,福建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美协顾问,全国中国花鸟画组委会委员、评委。


厦门日报:http://epaper.xmnn.cn/xmrb/20180506/201805/t20180506_5179993.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厦门日报(2018-05-06):厦门本土画家郑景贤:笔下风景如茶如酒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