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报(2018-11-13):5G赋能工业互联网
中国电子报(2018-11-13):5G赋能工业互联网<hr>发布日期:2018-11-13 作者: 本报记者 刘晶 阅读: <hr>(节选)“从工业互联网角度看,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瓶颈,工业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最大的区别是连接设备,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对时间要求很高,4G通信只能满足一部分工程,对实时要求高的工程就比较困难,同时4G在大量数据的传输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福州大学先进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福建中海创集团首席专家兼中海创集团研究院院长郑松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
但我国工业企业对5G的了解显然还不够深入。“我们现在只是通过媒体知道5G的特点,从这些特点来看对工业互联网是一个福音,5G可以传输更多的数据、速度比4G快100倍、连接数也可以更多,这使工业互联网的路能够更好走。”
5G三类场景将对工业互联网全覆盖
如何使更多的工业企业认识5G的优势?
今年6月份,工信部在《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出,组织信息通信企业通过改造已有网络、建设新型网络等方式,建设低时延、高带宽、广覆盖、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外网络。建设一批基于5G、窄带物联网(NB-IoT)、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虛拟化(NFV)等新技术的测试床。
从这个计划来看,5G在工厂的应用将先从企业外网开始,其实这也与当前工业互联网的需求相符合。
郑松说,目前中海创集团研究院做了两个测试床,两个测试床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异构设备的集成。“我们把有代表性的不同厂家的控制器放在一张测试床中,通过我们开发的通用网关产品,连接不同的控制设备,意味着通用网关可以和不同的设备通信,获取它们的数据,通过通用网关使设备可以互联互通。”郑松说,“在通用网关上我们还部署了边缘计算环境,利用边缘计算环境,使不同设备之间在工厂侧能够实现数据的协同,完成数据的处理、能耗的累加等一般数据处理工作。通用网关要上连云平台,将数据传到云上,这个通道使用的是公众互联网。”
尽管目前这个测试床在传输上还没有遇到问题,但为保证工业数据上传完整,郑松采用了本地大缓存来做保护。“公众互联网和我们以前在工厂里的局域网不同,最怕的是断网,所以我们做了168小时(7天)的缓存能力,这牺牲了产品一部分的性价比。”郑松说。
如果5G可以为他开通一个专有通道,在数据传输的时实性、完整性、数据吞吐量上能够达到像做工业控制时采用的局域网一样的性能,郑松认为,他就不用去考虑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传输中遇到的困难了。
……
我国工业的现代化程度与德国相比是滞后的,这也导致我国工业企业现在的重点、需求与德国企业不同。从我国工业互联网全局来看,工业企业中沉睡着大量的联网和通信需求。但同时在网络基础设施、标识体系、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等方面,都处于成长期,在大量设备还没有上网时,对5G的内发需求还没有唤醒。
针对工业互联网平台,郑松说,测试床在解决工业互联网的基础研究上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它使工业互联网软件、工具成为完整的技术体系,能够把共性的、抽象的工业场合在测试床中表现出来。郑松告诉记者,明年还会做一个大型的测试床,解决大数据、设备异构问题,可以为正在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找到答案,这一测试床会在明年9月结项。但中国明显在提速,他表示,现在有一种形势逼人的感觉。
全文见中国电子报:
http://epaper.cena.com.cn/content/2018-11/13/content_669311.ht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