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2019-12-13):众人拾柴增亮“文化泉州”之光
泉州晚报(2019-12-13):众人拾柴增亮“文化泉州”之光<hr>发布日期:2019-12-13 作者: 本报记者 王金植 文/图 阅读: <hr>利用古厝、旧校舍、旧厂房等进行改造,把它们变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既盘活闲置资源,也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两年来,泉州出现一个新现象,即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文化设施,如建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百姓书房、书吧、文体活动室等。众人拾柴燃旺泉州文化“一把火”,助推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那么,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泉州有哪些有效的探索,设施建成之后,又是如何确保运营的呢?记者进行调查。(节选)
群众集资建设图书馆
赤岭公益图书馆位于泉州南安康美镇赤岭村,设在一处民房的二层。200多平方米的房间粉刷一新,课桌椅整齐地排放着,阅览室的书架上摆满各类图书,孩子们坐在阅读区里安静地看书。
据介绍,赤岭公益图书馆共划分为幼儿区、青少年区及成人区,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的需要。此外,这里还设立多功能活动室,用于开展亲子绘本、周末影院、手工活动、家长讲座等相关课程活动。图书馆可以容纳1万册图书,目前拥有图书约3500册。
这所乡村公益图书馆的建设发起者是福州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苏文亮,他发动群众共同集资建设这个图书馆。
泉州晚报:http://szb.qzwb.com/qzwb/html/2019-12/13/content_455172.htm
页:
[1]